华声在线全媒体记者朱倩萱
6月23日,“高校赋能共建支点——2025全国主流融媒湖北高校行”走进湖北大学,见证这所高校如何以创新为炬,照亮中国式现代化的奋进之路。
生物制造点亮“中国芯”菌种革新背后的科技突围
在湖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的实验室里,微生物正经历着“基因重塑”。
陈守文教授团队耗时18年打磨的地衣芽孢杆菌细胞工厂平台,将γ-聚谷氨酸产率从早期40克/升提升至110克/升,相关技术获2023年湖北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这项技术不仅显著提升了肥料性能,更助力相关企业建成γ-聚谷氨酸生产线,产品占据国内市场重要份额。
(媒体记者参观生物科学学院何鹏供图)
生命科学学院杨世辉教授展示了一组震撼数据:5吨秸秆可转化1吨乙醇,满足中型客机200公里航程需要。其团队开发的运动发酵单胞菌,突破非粮原料转化瓶颈,成功利用秸秆、玉米芯等非粮废弃资源,高效生产生物燃料、生物农药、生物材料。万吨级生产线建成后,每年可处理约30万吨农业废弃物。
从校园专利到市场爆款的故事正在加速复制。
陈守文教授团队与广东溢多利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开发的高效酶制剂,让工业生产更绿色、更高效;与广东肇庆星湖生物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联手开发高效合成肌苷酸、鸟苷的产业化,显著提升了产品竞争力。杨世辉教授团队成功孵化了武汉睿嘉康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已实现核心产品纤维素乙醇千吨中试、生物基乙醇万吨级生产示范及D-乳酸百吨级中试,预计五年内将形成十亿级产业规模。
种业振兴的荆楚答卷一粒种子改写农业版图
在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宏大叙事中,湖北大学将科研论文写在广袤的田野上。
(蔡得田教授团队何鹏供图)
吕世友教授团队让山桐子油“飞”入寻常百姓家,44.71%的含油率为培育优良品种奠定基础。吴文华教授课题组选育的节水抗旱稻“琴旱优651”,无淹水条件下仍亩产616.4千克,是湖北省首个通过国家审定的节水抗旱稻品种,填补了该领域的空白。何玉池和蔡得田教授团队将第一限制性氨基酸(赖氨酸)提升31.96%-49.9%,为营养强化功能型大米品种选育提供了有效途径。
随着大健康时代的到来,人们对营养强化大米的需求日益增加。大米蛋白具有低糖、低脂、易消化、不过敏等优点,是优质的植物基蛋白资源。团队的研究成果不仅丰富了水稻育种的路径和方法,更为大米蛋白基产品的开发提供了技术支撑。
在这里,科技之光穿透学科壁垒,教育之光温暖时代征程,创新之火点燃发展引擎。湖北大学正以“高校”之名,行“支点”之力,在赋能时代的道路上步履铿锵,把荆楚大地的创新故事汇入民族复兴的洪流。
兴泊证券-杠杆股市配资平台-配资平台-最新配资平台导航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